第一节 土壤
墨脱县处于热带北缘山地,属于热带季雨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由于境内多高山深切峡谷地貌类型,地形相对高差大,在不同高度的山地水热条件不同,出现了与此相适应的生物气候带、垂直带和与之相适应的土壤垂直分布规律。在各垂直带中,还包括有中域分布规律,另外由于水的分选作用和人们耕种的强烈影响,土壤随微地形出现了微域分布规律。
一、高山寒漠土
高山寒漠土主要分布于县境内东、西、北的高山和极高山区,其海拔在5 000米以上,上承雪线,下接高山草甸土,是土壤垂直带谱中分布位置最高的。从行政区域而言,以德兴乡的巴登则村分布面积最大,甘登乡的果登村,格当乡的兴凯村、格当村、那巴村以及国家自然保护区也有少量分布。经量算结果,高山寒漠土面积17.76万亩,占墨脱县总面积的0.38%。
二、高山草甸土
高山草甸土主要分布于东部海拔4 700米的高山地带,上接高山寒漠土,下连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或亚高山草甸土,全县有27.63万亩,占总面积的0.59%。
三、亚高山草甸土
亚高山草甸土分布于海拔4 200~4 500米较平缓的山原面上,上与高山草甸土相接,下与灰化土相连,亚高山草甸土包括3个亚类,即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和亚高山林灌草甸土,全县有759.98万亩,占总面积的16.20%。
(一)亚高山草甸土亚类
分布在海拔4 200米以上,呈零星块状分布,其面积为223.58万亩,占该土类面积的29.42%。
(二)亚高山灌丛草甸土
全县有112.18万亩,占该土类面积的14.76%,分布在海拔约3 600~3
800米,所处的地形多为高山下较开阔的山原面上,坡度较缓,上接亚高山草甸土,下连亚高山林灌草甸土。
(三)亚高山林灌草甸土
本亚类上承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下接灰化土,分布海拔3 600~4 200米左右,略呈条带状分布,植被以灌木林为主。该亚类土壤肥力较高,林灌植被生长较繁茂,可发展畜牧业,因所处海拔较高,迄今仍无利用。
四、灰化土
灰化土是在亚热带山地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由于受暖湿季风的强烈影响,在海拔3 300~3 600米的山地中出现了灰化土土壤类型,全县55.03万亩,占总面积的1.17%。
五、暗棕壤
暗棕壤主要分布于受季风强烈影响的山地土壤中,它位于酸性棕壤之上,其海拔3 100~3 500米,全县有802.9万亩,占总面积的17.11%。主要亚类有暗棕壤和灰化暗棕壤亚类。暗棕壤与灰化暗棕壤共同组成垂直带谱中的暗棕壤带。暗棕壤多分布于山地半阴半阳坡或有侧流水补给的地段,其上生长着以冷杉为主的针阔林,生长茂盛,林下植物有大萼杜鹃,地面着生青苔。灰化暗棕壤分布于暗棕壤下面,地形陡峻,具有较强的漂洗作用,剖面具有浅色的亚表层,下有淀积层,底土层有铁锰胶膜,土壤呈酸性反应,全县有194.80万亩,占该土类的24.26%。
六、酸性棕壤
酸性棕壤在县境内主要分布于受季风影响强烈的高山峡谷区谷坡的中部,处于黄棕壤与暗棕壤之间,其山地海拔2 500~2 800米,全县有382.32万亩,占总面积的8.15%。在酸性棕壤带内,适合开垦耕地,缓坡地极少,部分地方已成为刀耕火种地,主要种植玉米、“蔓稼”(鸡爪谷)等。
七、黄棕壤
黄棕壤主要分布在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强烈影响的亚热带山地,是重要的森林土类型,其山地海拔为2 100~2 500米,下连黄壤,黄棕壤的上限在热带湿润地区与灰化土相衔接,在亚热带湿润地区与酸性棕壤相连,县境内这类土壤面积较大,有544.8万亩,占总面积的11.61%。
主要亚类为表潜黄棕壤和黄棕壤2个亚类。
(一)表潜黄棕壤
全县有256.98万亩,占该土类的47.17%。该亚类多发育于高山峡谷区的阴坡中部,地势较平缓,植被是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林相密集,植被覆盖度在90%以上,土壤水分条件好,有机质累积大于分解,形成较厚的凋落物层,下为粗腐殖质和腐殖质层,它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状似泥炭,以致下面的腐殖质层常处于嫌气状态,进行还原高铁作用,形成一个暗灰发白的AG层,这个发生层称之为表潜层,其下为黄棕色的黏化层,再向下逐渐过渡到母质层。
(二)黄棕壤
全县有287.8万亩,占该土类的52.83%。黄棕壤多发育于高中山峡谷区谷坡中下部,植被为常绿阔叶、落叶林,林相密集,覆盖度80%~95%,水分条件比表潜黄棕壤差,有机质累积大于分解,枯枝落叶层3~8厘米,腐殖质层厚10厘米左右。
八、黄壤
黄壤是墨脱一个重要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强烈影响的亚热带山地,其分布于海拔1 100~2 100米,全县有1
162.17万亩,占总面积的24.77%。
黄壤土类,在县境内只发现黄壤亚类,它包含自然黄壤两个土属,耕种黄壤3个土属。
(一)坡积物黄壤土属
一般具有枯枝落叶层,厚度2~4厘米,腐殖层厚10~15厘米,最厚的在30厘米以上,色泽为暗棕至黑棕色,团粒状或块状结构,质地多为多砾质壤质砂土,次为多砾质砂土,土层较疏松,大小孔隙较多,潮湿,木质粗细根较多,下为淀积层,块状至粒块状机构,土壤质地多为砾质壤质砂土或多砾质砂土,土色多为黄橙色,也有棕黄色或黄棕色的。
(二)残坡积物黄壤土属
分布于深切中山阳坡的上部,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坡度陡峻,植被覆盖度80%左右,湿度比坡积物黄壤土属相对地低些,淋溶作用也相对减弱。
(三)残坡积物耕种黄壤土属
分布于自然残坡积物黄壤下面的缓坡地,经人们开垦后历年种植作物而逐渐形成的耕作土壤,土层面积不大,全县有1.75万亩,占该亚类面积的0.15%。
(四)坡积物耕种黄壤
它分布于坡积物黄壤的下段,地势仍较陡,坡度22°~32°之间,多系花岗岩、片麻岩的坡积物发育,是经人们开垦耕种熟化而形成的。
(五)非石灰性洪积物耕种黄壤
该土属分布于山麓的洪积扇或洪积台的台地上,它的面积在耕作土壤中仅次于水稻土的面积,全县有0.80万亩,占该亚类面积的0.07%。
九、黄红壤亚类
黄红壤分布于县境内的墨脱、亚让、背崩和西让等地,沿雅鲁藏布江边呈狭长带状分布,全县有65.45万亩,占总面积的1.39%。黄红壤是在自然黄红壤上经人们开垦熟化而形成的耕作土壤,它包含两个土属即坡积物耕种黄红壤和非石灰性洪积物耕种黄红壤。
(一)坡积物耕种黄红壤
该土壤分布于山麓坡脚地段,由人们开垦耕种熟化而形成的,它分布的面积很小,全县只有0.42万亩,占该亚类面积的0.65%。
(二)非石灰性洪积物耕种黄红壤
分布于山麓的洪积扇和范积台地上,土体一般较深厚约在18厘米左右,土色较深,土块疏松,团块结构,砾石含量较高。非石灰性洪积物耕种黄红壤耕作层的养分是比较丰富的。
十、砖红壤
在县境内的砖红壤包括砖红壤和黄色砖红壤2个亚类,在南部海拔1 100~500米分布着砖红壤;在海拔500米的丘陵岗地、山麓和平原分布着黄色砖红壤。从丹希利河上游的阿马达拉向东延伸至丹龙曲的尼杂木哈特,沿雅鲁藏布江下游峡谷向上可达金布附近,这里具有高温多雨,冬季少雨多雾,夏季多雨的特点。年平均气温在22℃以上,日平均气温≥10℃,积温在7
50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高于28℃,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6℃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在5℃以上,年降水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冬季虽少雨,但常有浓雾和露水,干旱期短而不太明显,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在这种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原生植被主要是由娑罗双、四薮木、龙脑香、第伦桃、榕树等组成热带雨林。在上述气候和植被共同作用下,土壤成土过程的特点是以富铝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为主。由于土壤中含水量高,土壤呈黄棕色或黄色,因处于深切河谷底部,坡度陡峻,侵蚀和堆积作用十分活跃,剖面发育较差,有质地粗、黏粒含量低等特点。
十一、草甸土
县境内地表多为高、中山深切,坡度陡峭,地形十分破碎,因而草甸土不发育,除多雄拉山南坡拉格有局部地段发育着沼泽草甸土,其他山地坡脚的零星碟形洼地也有形成。河流深切,河漫滩地林灌草甸土也难于形成,仅见金珠藏布上游的格当乡附近之河漫滩出现小面积林灌草甸土。
(一)沼泽草甸土亚类
由于土壤排水不良,土壤渍水停滞,有利于生长着藏北嵩草、甘肃嵩草、苔草、杉叶藻、眼子菜、毛茛草等中生湿生和沼泽植物。由于嫌气环境不利于微生物活动,植物每年产生着大量死亡残体却只有少部分分解,而大多以未分解或部分腐殖化的植物残体积累于土体上部,形成褐灰色的泥炭层。在泥炭积累过程中的同时,土壤下部亦因长期处于饱和水分的浸渍环境之中而发育着潜育过程。土壤中嫌气微生物的活动致使铁锰等氧化物处于还原状态,从而形成青灰色的潜育层。又因地下水随季节降水升降的影响,使部分已还原的铁锰等化合物被氧化,在潜育层中出现了高价铁锰氧化物的锈纹锈斑。
(二)林灌草甸土亚类
林灌草甸土在县境内很不发育,只有金珠藏布格当乡附近的河漫滩有小面积,它生长着较高大的灌丛,亦有乔木,地表有薄层枯枝落叶层。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表现上体浅薄,多砾石,有一薄层的草皮层,心底土有锈纹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各种养分缺乏。
十二、水稻土
县境内水稻水土面积0.50万亩,占总面积的0.01%,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3.24%。根据土壤水分类型及土壤剖面形态特征,水稻土可分为潴育型水稻土和淹育型水稻土2个亚类。
(一)潴育型水稻土亚类
潴育型水稻土多分布于洪积台地或洪积扇下部,水源条件好,心土层渗漏弱或季节性地下水位在100厘米上下,其剖面特征是:耕作层较深厚,有明显发育的犁底层,心土层土块呈棱柱状或棱块状结构,锈纹锈斑多且大,剖面分化明显。本亚类含两个土属,即麻沙泥田和麻沙田。
麻沙泥田耕作层厚约在16厘米以上,颜色较深,黑棕至暗棕色,质地为少砾质砂质壤土,团块状结构,较疏松,有铁锰新生体,土壤的潜在肥力高,土壤黏粒含量不高,但黏粒向下移动明显。
麻沙田土体较浅薄,质地偏粗,粘粒含量低,各种养分含量更低。
(二)淹育型水稻土亚类
淹育型水稻土,由于水源不足和土壤地下水位低而形成的。只有一个浅麻沙田土属,一般耕层浅薄,均在15厘米以下,土色较浅;犁底层薄或尚未形成,虽有铁锰新生体锈纹出现,但数量少,心土层有或无锈纹锈斑。土壤呈酸性反应,黏粒量低,且向下移动不明显,特别是心土层显著少于耕作层,土壤肥力也有同样的趋势。
十三、潮土
县境内潮土的面积很少,只有格当乡的那巴村和兴凯村流经的金珠藏布河流阶地,其面积为0.09万亩,占总面积的0.002%。
潮土是由浅色草甸土经过人们开垦和耕作而形成的,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它因受地下水的影响,土体内常出现氧化—还原的交替过程,造成铁锰氧化物的淋溶和淀积,故土体中铁锰锈纹锈斑多。由于流水的分选作用,使土壤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距河床远的,土壤黏粒含量较高,反之则低。潮土常有回潮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地下水沿着毛管上升所致。潮土只有一个潮土亚类,含一个非石灰性潮土土属。
非石灰性潮土土属。耕层18厘米左右,土质疏松,团块状结构,少砾质砂土质地,土色以暗棕色为主。潮土黏粒含量低,砂性强,保水保肥差,除耕层有机质量属于中等外,耕层全量氮磷钾及速效氮磷钾均处于中等水平。犁底层以下各土层营养元素欠缺或极贫乏。粘粒量越向下愈减少,质地也愈差。从作物的长势也可看出该土的缺肥情况,玉米棒子短小,产量低下。
第二节 植 被
墨脱县境内气候条件异常优越,地表形态极其复杂;其植被生长之繁茂,区系成分之复杂、组成群落之丰富,水平及垂直分异之明显在中国十分罕见。这里有着中国最完整的一座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一座无比珍贵的生物学宝库。
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强烈影响,水热条件有明显的差异,由南至北由热带雨林过渡到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各种植物四季均能旺盛生长,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植被和茂密的次生林木。从南到北相继出现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植被。林下植被类型种类繁多,受生物气候垂直变化的影响,出现相应的植被垂直分布规律,从低热河谷的热带季雨林到寒凉的高山稀疏垫状植被带,中间依次出现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灌丛草甸、高山草甸、冰缘稀疏植物等植被垂直带。植被的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往往彼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导致了墨脱县植被的复杂多样性。森林植被的分布随海拔、气候的差异在垂直分布上呈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一、高山冰缘稀疏植被
多见于高山带上部,气候寒冷,多为冻土发育,土质瘠薄多石砾,故植物种类贫乏,由各种适冰雪的先锋植物群聚组成的稀疏植被。主要分布在永久雪线附近海拔4 400~5 200米之间并形成连续的高山冰缘植被带。由地衣、苔藓及各种中生草本植物组成的小片植物群聚,呈斑垛状生长在那些向阳、背风、夏季化雪较早的小生境中,在雪线附近裸露的岩石表面,生长着由各种地衣组成的群落,在潮湿的岩石缝隙里,常见有苔藓植物群落;其他高山冰缘植被的主体,由菊科、十字花科、石竹科、景天科、莎草科、蓼科等科适应冰雪的植物组成先锋植物群落,多是择地而居,在流石坡碎石间冰碛砾隙、岩壁石隙等各种小环境中形成了小群落。主要有凤毛菊、垫状点地梅、苔状蚤缀和雪莲等座状物种,覆盖度低,一般2%~5%,绝大部分地面裸露,景观单调。
二、高山草甸
位于高山冰缘稀疏植被带以下,分布上限海拔4
500米左右,下限约为海拔4 200米,以耐寒的多年生中生植物种类为主,以低矮密丛的植被类型为特征,最常见的有高山蒿草、矮生蒿草、短轴蒿草等,伴生种有苔草、矮火绒草、圆穗蓼等。高山草甸植被与常绿革叶灌丛形成十分有规律的镶嵌分布。高山草甸主要由莎草科的嵩草和苔草属植物为主组成的草甸植物群落与双子叶植物组成的杂类草草甸植物组成。莎草科植物组成的草甸发育良好,并有较多的杂类草加入,具有某种过渡性质。群落区系组成相对比较丰富,群落高20~30厘米,盖度85%~95%。外观稍显华丽。主要由川滇嵩草群落、尼泊尔嵩草群落、高山嵩草群落和短轴嵩草群落组成。杂类草草甸各种植物大都是有着发达的根茎或贮藏根,可以数年休眠于雪下。每年解冻后的地表异常潮湿,各种双子叶植物生长迅速,很快就形成郁密的植物被覆并进入盛花期,呈现出异常华丽的外貌。杂类草草甸群落结构简单,高度多在15~30厘米之间,群落盖度高达80%~90%。杂类草草甸主要群落有红花细茎驴蹄草群落、丛生荽叶委陵菜群落、狭叶圆穗蓼群落、岩白菜群落、近多鳞鳞毛蕨群落、狭叶委陵菜群落等。
三、亚高山灌丛草甸
亚高山灌丛草甸分布于森林线以上,海拔3
800~4 200米之间,主要由杜鹃属、高山柳、绣线菊和蒿草、委陵菜、马先蒿等组成亚高山灌丛草甸,这类植物常与其上的高山草甸植被相衔接,是针叶林植被与高山草甸之间的过渡性植被。
四、暗针叶林
这类植被在县境内所占面积大,分布部位较高,海拔2 800~3 800米,主要由云南铁杉群落、墨脱冷杉群落、急尖长苞冷杉群落、林芝云杉群落组成。林相郁闭,相对湿度大,温暖潮湿,林下植被种类较多,主要有槭树、柳、稠李、杜鹃、花楸、糙皮桦、忍冬、蔷薇、箭竹、忍冬等属植物,此外还有鹿药、卷叶黄精、草莓、露珠草、唐松草、茜草、苔草、蕨类、苔藓、地衣、松萝等草本及低等植物。
五、针阔叶混交林
在暗针叶林带以下山地出现由云杉,西藏落叶松与槭、椿、杨等针叶与阔叶组成的混交林带,分布在海拔2 300~2 800米。
六、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
这两类植被分布海拔2300米以下的中低山地区,气候湿热,林相密郁,四季葱绿,常绿阔叶林树种繁多,主要为壳斗科栎属、栲属、石栎属和樟科的樟属、桢楠属、楠属及木姜子属等为主。林内阴湿,层次多,灌木、藤木、草本和苔藓、地衣等错落杂处。
在海拔1 100米以下的湿热河谷,分布着热带季雨林,代表树种有娑罗双、龙脑香、多种榄仁、四薮木、柠檬、柑橘和柚等野生果树,林内林下资源丰富,藤本与附生植物种类不胜枚举。
七、草甸和沼泽
这两类植物分布的面积很小,常见于地下水位高或潴水的碟形洼地,主要植物有喜马拉雅蒿草、苔草等中生植物及杉叶藻、眼子菜、水毛茛等沼泽植物,植被覆盖度在80%左右。